教师队伍像一座营盘,一代代老教师退去,一代代新教师加入。新教师带着时代的气息涌入,拥有新观念、新思想,蕴含着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想法,这些都
是教育事业不断绵延和完善所需要的。但是,年轻教师往往也存在着一些小问题,比如急于求成、眼高手低、投机取巧的毛病。如何克服这些小问题,立定目标,
夯实基础,扎实努力,最终成就拥有大视野、大气象、大家风范的大国匠师,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是窦校长对青年一代教师的忠告和期望。
如今,拈轻怕重,不能从小处、细处着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,抑或是难以逾越的瓶颈。
对于清华附小而言,招聘和教师教育一直是学校常态。近年来,我们招聘的老师有些是师范本科毕业,研究生学历的也不少,各方面能力比我们当年强多了,我很是欣赏。然而交流中,甚至实习的过程中,我总有隐约的担心,新一代的教师是不是太聪明了?
他们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径,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,取得显著的成果。但如果要求他坐下来,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、深入研究,比如手写教案、做课堂札记……恐怕他就吃不消、不耐烦了。
有的老师,一遇到心情不顺就撂挑子,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。此外,一些年轻教师似乎只愿意花费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内容,而非基本功,好高骛远、拈轻怕重,不能从小处、细处着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,抑或是难以逾越的瓶颈。
我们该如何共同面对?
曾经,我们前辈教师上课那样一丝不苟,不计得失,从一而终,奉献一生。受其影响,我从教音乐、数学转任教语文时,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,寒暑假前我会到图书馆里,把能借阅的书籍、杂志都带回家阅读。常态课的教案一般都要写三次。
一次是草案,一次是上交学校的工整的教案,最后一次是上课之前的头一两天,为了进一步熟悉学情、教情而重新整理书写的、夹在语文书中的教案———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记下了自己的教学流程:课堂重点如何突出,难点如何突破,设计了然于心,每每打开,爱不释手。
记得教学《秋天的怀念》一文,我几易其稿,仅开头就设计了十几种预设。至今,我备课依然一丝不苟,不敢马虎半步。
做校长的这几年里,在管理上善于闭合、关键事情较真……虽说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但做事精益求精、追求品质的习惯已刻入我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角色,这正是上一辈教师所教给我的工匠精神。
时代的差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为人、为学、为师的初心,但我亲爱的青年朋友,若按斯宾塞“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”一说,教育是教师一生的修业,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业,而这必存在躲不掉、绕不开的求真与实干定律,方能构筑你我的教育大厦。
然而,当我试着用这样的习惯要求周边的人,特别是年轻教师时,却常常被认为不合时宜,总被认为要求过高甚至苛刻。尽管在学校的规范管理之下,老师们都在努力地工作,但精致到每一个细节不放过的劲头、基于热爱而焕发出的强大的智慧与力量,却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
教师如此,我们现在的学生呢?从教30年的我,今天再面对学生的时候,可以说“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”。
曾经,我们的学生很听老师的“教诲”。他们的一双小手,可以练就“一手好字”,横平竖直,堂堂正正写好中国字。还可以拿起扫把从头到尾,一点一点打扫教室,摆放桌椅,直至窗明几净。
但今天的学生视野开阔、兴趣广泛,面临的诱惑也很多,愿意尝试新鲜事物,同时也容易喜新厌旧,若让他静心来倾听、写字、操练,则很难达到预期。不言而喻,这对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。
家长们呢?部分不能“适才扬性”,有的把问题推给学校,把责任推给教师。孩子的职业与未来是自己遗憾的补充或是自己面子的遮羞布,明明孩子不适合做研究,宁可花大价钱也要去所谓名牌学校,自己的孩子若读职业学校,就在邻舍或单位抬不起头来。
我的家乡,木匠、瓦匠已经消失,剩下的不是兼做小生意,就是到城里打工,人的活法和生存的目的只有一个———挣钱。
由于看重工匠的人少了,当下的家长们更愿意花钱花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英语、奥数培训班,却很少有家长让子女“发展自己的兴趣”,哪怕凝神静气、专注专心地习得“一手好汉字、一副好口才、一篇好文章”……
如果说五四精神推崇的是“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”的话,那么实施的途径需要理性来落地,需要诚实的、进步的、积极的、相爱互助的、持恒而愉快的、全社会的统一体。总之一句话:呼唤工匠精神。
身为教育者,我们应再次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。
究竟教育的工匠精神是什么?
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。但不管怎样,我想说:先匠气十足,再神气十足;先低头奋斗,再抬头看天。
小学课本《画鸡蛋》一文里,达·芬奇正是在一次次重复画鸡蛋的过程中成为大师;清华附小成志榜样校友余其宗,一针针缝制一双又一双特制皮鞋,享誉海内外……他们继承了古人“庖丁解牛”的技艺,创新也只是“唯手熟耳”的结果。
如果新生代教师没有“工匠精神”这般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,想在创新求异之路上走远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无论何时,向历史的家国情怀、忠贞不贰致敬,向过去人们脚踏实地、心无旁骛的品质鞠躬。
作为过来人,青年节之际,有几句话我特别想与更多年轻的教师共勉:
坚持追求不懈与精益求精,有目标追求,形成治学或为师的信念。
工工整整板书,全心全意备课,一心一意沉潜钻研,耐得住寂寞,形成内在的确定性后,就会自觉自愿,不讲条件,最终滴水穿石、聚沙成塔、集腋成裘,在某一领域上独特建树,你的生命样态就会与事业的信仰和谐统一。
世界是属于你们的,也是属于我们的,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。在这个被裹挟着前行,充满太多无奈又快得来不及眨眼的时代,拜托年轻的你们,不妨先站定一下,回头望望,当下想想,重拾教育过去的那些好,也许会让你走得更稳定,更坚定……
来源:人民政协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