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每到一所学校任职校长,总是信心满满,办学有自己的特点,办学质量优异,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,2013年被评为特级校长。
从1998年至今的20年中,先后在6所中学当过校长、书记,分别是:漕泾中学、平乐中学、亭林中学(其间还兼亭新中学校长)、上海师大二附中、上海交大二附中、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(简称上闵外)。
他就是现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校长吴金瑜。
为突出本文讨论的主题,笔者选了吴金瑜办学的四所学校。
——王厥轩(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)
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校长吴金瑜
平乐中学:走进理解教育之门
现今的学校,最缺的是什么?缺的是一种精神。我们在平乐的办学过程中,逐渐地注入一种精神,那就是理解教育的基本思想:理解学生,教在心灵;理解教师,勤学奋进;理解自己,塑造人生。
2018年1月2日,新的一年的第一个工作日,我采访吴金瑜。他在校门口等我,然后陪着我漫步校园。只见校门口的正前方,耸立着几条十几层楼高的高架,雄伟挺拔,把个红墙黛瓦又一水的美丽校园,衬托得分外妩媚。
校园的教学大楼、实验室、大礼堂、宿舍楼,显得端庄、朴实、有气派;而那些花草、树木、曲径、小道,又使校园的安静平和更加凸现。学校占地大约60亩,在虹桥开发区有这么大个校园,很金贵。
我俩九点半钟走进校长办公室,话题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吴金瑜最初试验理解教育的地方——平乐中学。
我问:“平乐中学是你最初追求教育理想的地方,能谈谈吗?”
他说:“是呀,那激情燃烧的岁月,就如昨日星辰,尽管已过去十六七年,依然历历在目。我是2001年8月到平乐中学的。它虽地处石化城区,但很‘乡村化’。此话怎说?
一是学校教育质量不行,石化地区有5所学校,它排最后;二是学校少有教育规则;三是师生关系比较紧张,学生对教师误解,不信任教师;教师也误读学生行为,认为学生太笨。还有,教师对学校没有归属感,师生没有共同愿景。
这种状况带来的结果是:平乐中学周边三所学校人满为患,不得不扩班;而我刚去平乐时,区教育局给了学校六个班的招生计划,却无法完成。学校有5位教师把子女送到其他学校就读。”
“但是,当我走进这样的校园,当我走到教师中间,与他们谈教育、谈人生,谈学校未来时,我惊奇地发现:隐藏在‘松散’和‘差’的背后,几乎所有的教师,都希望自己能有专业发展,学校能有美好未来,学校能有一位好的领头人。他们真的可敬可爱。我恳切地对大家说:倘若你们相信我,我们就‘先结婚后恋爱’吧。”
我笑了,问:“你是怎样和教师们一起,进行一场给学校带来深刻变化的教育改革?”
金瑜接着说:“我改革的切入口,就是解决紧张的师生关系。从这样几方面着手。”
第一,提出了理解教育的基本思想。
当我和学校教师商量改善师生关系的时候,我们发现了一条真理: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,其实,只被世界理解了一点点。而大部分人在多数情况下,可能被误解。
因此,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。我们每个人,不管是陌生人、还是熟悉的,不管是年长的(如老师)还是年少的(如学生),都应该进入彼此的世界,了解他人的“视野”,从而相互理解,自我理解,让人真正走向生命的认识过程……
再深入下去发现:理解教育,它不仅存在于知识的传递过程,还存在于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过程中。在这个过程中,生命得到发展。理解教育既是德行又是智慧;既是教育目的,又是教育手段;既是教育常规,又是教育创新。
恰在这时,我的老师、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把“理解型素质教育”带入我校。熊教授的思想与我的教育追求相吻合,也与平乐的教育实践相吻合。
于是,我们提出了“理解教育研究”的课题。我们建立了一个团队,在总课题下,先后形成了11个子课题。全校67位专职教师都参加了。我们每周开研讨会,常常是白天连着晚上,往往通宵达旦。这些研讨会,不仅仅是语言、文字的交流,更多的是智慧、思想的碰撞。一个个具体的理解教育方案策略、方法,就此形成。
令我感动的是,熊教授每两周一次,带着他的研究生来到平乐,深入学校第一线,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。现今的学校,最缺的是什么?缺的是一种精神。我们在平乐的办学过程中,逐渐地注入一种精神,那就是理解教育的基本思想:理解学生,教在心灵;理解教师,勤学奋进;理解自己,塑造人生。
讲一个理解教育的典型故事:s老师和学生小w的故事。
有一位小w同学,很顽皮,三天两头闹事。有一次,他在草地上捡到5元钱,就约了几位同学,一起把钱交给了班主任s老师。离开老师后,小w和几位同学笑了起来,他们的用意很明白:就是故意找老师的岔子,让她好看。
回到家里,s老师给家长写了一封信,叙述小w同学在校好的表现:“做值日生很努力,平时零花钱也会用了……今天在草坪上捡到5元钱,马上交给老师。这表明孩子内心世界其实是非常阳光的,是向善的,如果家长和老师一起挖掘孩子向善的心灵,假以时日,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。”
第二天,s老师把这封信交给小w,请他转交家长。s老师故意在信的封口上留了道口子,便于拆。
过了一天,s老师发现,小w同学沉静下来。一天,两天……在很长的时间里,小w听老师话了,成绩也日见好转。他中考成绩是401分,考进了一所相当好的中专。
毕业时,小w找到了s老师,说:“s老师,我想给您讲一件事,您给我爸爸的信,我拆了,也看了。过去,老师在爸爸面前一直告我的状,而您在信中讲了我许多好话,在您的眼里,我也是一位有用之才!我第一次躲在小树林里哭了……”
学校通过这个故事,告诉所有的老师:要理解学生,相信每个孩子都阳光,要发现他们的亮点。
第二,让师生不断获得人生发展的满足与尊重。
在平乐,我尽可能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中间地带、广阔天地交给老师,让他们去研究、去创造。他们的研究,切入口小,操作清晰,针对性强,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。
他们通过致知、力行、格物,开发了20多种既科学又富有操作的理解教育策略,如戚继兴老师创设的“范型言说”;杨光老师开发的“留学策略”; 沈明娟老师研究的“奖励策略”……平乐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意义,就在教师的不断研究中悄然实现。在这种氛围中,充满爱与理解的平乐精神悄然形成。
第三,让平乐成长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。
这背后反映了我的三个想法:
其一,作为校长,我时刻提醒自己,学校的起点、过程、目的,都是为了让教师与学生幸福。我的职责,就是怀着对教育的理想与情怀,去熏陶、感染教师与学生,促进他们的精神生命成长。所有的工作,我都应该言传身教,身先士卒,率先垂范。
其二,让师生找到学校的精神家园。现在许多学校都成了分数的家园、考试的家园。平乐在理解教育的实践、反思、研究中,通过许许多多师生间相互理解与关爱的故事,逐渐形成了平乐的学校精神:理解学生,教在心灵;理解教师,勤学奋进;理解自己,塑造人生。
学校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:几十位教师,四年如一日,无报酬、无名利、无怨言,风雨无阻,自发地为一位患有先天性大泡表皮松懈症的学生服务,让其在家顺利地完成四年初中的学业;每年的初三毕业班,学校都有一批教师自觉地为一批学习习惯差、知识积累不够的学生义务补课。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,学校成了平乐师生的精神家园。
其三,在学校管理上,我注意发掘人的潜能。在我看来,师生的精神家园,其背后一定是人性化的校园。
它可能有三个特点:①它要讲规则。俗话说,无规矩不成方圆。一个讲规则的地方,一定是有序高效,一定讲人人平等。一所学校在较短的时间与空间内得到变化,“有序高效”是个标志。②它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。教育给学生以知识与技能,并不是主要的;而给学生以人格、方法、态度与潜能,才是最主要的。我的教育理想之一,就是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开发。③学校应当是有文化的地方。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思维与行为习惯的总和。一个讲规则的地方,久而久之,会形成一群讲规则的人;一个创新,关注学生潜能的地方,久而久之,这群人就有创新与发展意识。这就是学校文化。
我听得入神了。问:“金瑜,你在平乐五年,学校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?”
他有些动情,说:“平乐,从原先金山区一所见底的学校,一跃而成为金山区内涵与教育质量最好的学校,生源结构也排在全区前列。学校在金山区乃至上海,都小有名气。理解教育成了平乐中学的代名词。
学校提出的‘不放弃每一位学生’的承诺,也真正做到了。最有意思的是,我进平乐一年之后,那五位教师子女,也都回到自己的学校。2002年9月,经时任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推荐,我代表学校在市委、市府召开的上海市加强初中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发言。”
亭林中学:开辟理解教育的新天地
在亭林办学三年,是我第一次完全按一所学校的历史、文化传统、现状和师生特点,由我自己设计架构办学方案,而三年的学校办学历程,也完全按照这个设计的规划运行,并在我手里得到凤凰涅槃。
吴校长很忙,不停地有教师、学生来找他。我的采访,时常被打断。等吴校长坐定后,我问:“金瑜,你在亭林三年。据说,亭林是你的得意之作。三年中,你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什么?”
他说:“我是2006年8月,带着对平乐的无限眷念和平乐人的智慧,来到亭林。事情虽已过去十多年,有两点印象,至今难以忘怀。
其一,刚去亭林时碰到的困难难以想象。学校怎么个薄弱?高中招生分数线、高考升学率,都在金山区垫底;学校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到其他学校借读,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混毕业的。一所学校,最可怕的状况是什么?就是学生和家长对自己完全没信心,对教师和学校完全不信任。
其二,在亭林三年,确实是我在这么多所学校的办学中,颇为得意之作。何谓得意?这是我第一次完全按一所学校的历史、文化传统、现状和师生特点,由我自己设计架构办学方案,而三年的学校办学历程,也完全按照这个设计的规划运行,并在我手里得到凤凰涅槃。你说,我怎么能不兴奋与自傲?”
“你在亭林碰到如此巨大的困难与挑战,促使你想翻身,并带给你勇气、智慧和动力的因素是什么?”我又问。
他显得有些激动,提高了声音说:“是人的优势,是亭林中学教师的优势。我初到亭林,按照习惯,做了大量调研。几乎所有在亭林中学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,都异口同声地对我说:‘校长,这所学校曾经是浦南的首校,享有很高的声誉。’
我了解到,在“文革”前,这所学校人才荟萃,英才辈出。只是到‘文革’后,学校停办,教师大量流失,生源质量下降,才走入如今的困境。这里的教师怀念过去、渴望重视昨日辉煌的那种情结,那份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教育激情,深深地感动了我。”
“金瑜,那你找到哪些载体,把教师内心深处的教育激情唤醒?”我好奇地问。
他说:“我和全校教师,抓了四件大事。”
第一件事,提出了一个亭林人的梦想:申请创办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。
那时,我向区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打了报告。正巧,陆主任曾经是教过我的老师。他看了我的报告,把报告放一边,说:“金瑜呀,你和学校的勇气可嘉。但亭林中学的基础实在太差了。还有三所学校也打了报告,但人家每一所都比你高出许多,能行吗?”
陆主任那儿通不过,我再找区教育局徐虹局长。我对局长说:“评不评得上,是你局长的权力与职责;想不想评,愿不愿上,是我的态度。局长,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?”我软磨硬缠,局长终于答应了。
于是,我把全校96位教职员工,600多名学生全部动员起来。我们要凝聚人心,形成共识,就需要有思想,有旗帜。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。
其一,实验性学校,实验什么?我们提出了“理解生命,让世界更精彩”这个思想,是从平乐带过来的。但内涵发生了变化。其基本涵义是:理解生命,就是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,要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就是要学会欣赏生命,要学会保护环境,要给生命以发展的时空,要懂得生命的差异性。
其二,示范性学校,示范什么?我们提出了“享受体育,让生命更美丽”,提出这个思想,背后还有一个故事。
2006年10月的一个下午,我开完会回学校。推开三楼办公室的窗户,朝外一看。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:全校600多名师生,全部在学校标准的大操场上。有的在跳高,有的在扔铅球,有的在打排球,有的在踢足球,还有一群教师在推轮胎比赛……操场上,加油声,欢呼声,笑语声,此起彼落。那种师生强健体魄的愉悦心声,一下子把我的整个世界打开,我突然找到了学校发展的答案:体育是亭林中学的强项和力量,体育不是少数人的竞技,它应当是人人参与的教育活动;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成功;享受体育带给我们“更高、更强、更快”的奥林匹克精神,并把这种体育精神迁移到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。我恍然大悟,“享受体育,让生命更美丽”。
第二件事,找到了改变学校面貌的三个切入口。
有了思想,就有了方向。我和亭林中学96位教职员工、600多位学生,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教育改革。
其一,从体育的改革突破。我们开设了棋类、球类、田径、跆拳道、健美操、武术等10多门体育校本课程。学生100%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。体育课采用多教师、多班制教学。比如五人五班制,五位教师同时上五个班(田径、足球、篮球、跆拳道、武术),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、性格特征,选择自己喜爱的老师。
我们设立体育节。学校每年的9月、10月是全校为期两个月的体育节,由学生会、团委组织,全校师生参加,既有各类比赛活动(如田径、球类、棋类等),还有大量趣味体育活动和体育征文活动。它把全校师生的体育精神唤发出来。
其二,提出了基于理解的“二一一”课堂教学范式。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特征,我们设计了“二一一”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。从时间概念上,我们把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段,即:教师的演绎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;师生、生生的对话交流控制在10分钟左右;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时间,大致在10分钟左右。
从课堂教学的空间概念上,亭林的学生是“听得懂,不会做”,如何培养他们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?还要考虑到,高中的教学内容逻辑性较强,容量大,比较抽象。因此,学生除了从教师和教材中获得一部分信息,更多的信息是依靠自己的主动学习和同学伙伴的交流中获得。我们必须强化这一块信息量。就此而言,我们认为2:1:1的尺度是适合我校学生的。
其三,建设理解德育场,培养学生的优秀德性。因为我是教物理的,喜欢用“场”的概念。何谓理解德育场?
它其实包含三个“场”概念:一是理解道德体验场。这方面学校做得很成熟。如学校的大道、大楼、校旗的命名,以及学校各类节日文化活动(如学校礼仪节、感恩节、读书节、体育节、科技节等),基本上都由全校师生自己做。这些活动,它展现人文内涵,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;
二是理解德育传播场。学校通过大量的学生书画作品,以及学校电视台、广播台,把学生真善美的心灵,他们的正能量,给予发扬光大;
三是理解道德实践场。我们让学生通过深入工厂、农村、博物馆、敬老院……通过各种活动,让学生学法、知法、守法,爱护身边的环境,了解民众的苦乐……通过理解德育场的建设和德育生活化的实践,让良好的道德规范、品行围绕每一位学生,让每位学生在这样的理解道德场中,潜移默化地养成优秀德性,使他们受益终身。
第三件事,开展提升教师领导力的研究。
我们在实践中发现,随着社会变革与教育发展,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也应当发生变化。怎么变?教师的身份应当是领导,即:他们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增加,更多应该是教育理念的提升,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,师生关系的和谐,以及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。
于是,全校教师开展了教师领导力提升的研究。经过实践,总结了四条:一是教师理念的提升,要改变以往一味强调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的教育观,代之以师生间相互尊重,平等交流,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。
二是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。一位教师有领导力,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,还必须拥有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,不仅学识渊博,更要循循善诱,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。
三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人。我们每位教师都立了规矩:站在学生面前的人,必须是一个真诚的人,真实的人,一个有真信仰的人。恰如陶行知所说:“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;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。”
四是在教学过程中,让自己不断取得成功。
这项研究在课堂上的生动体现,就是亭林的老师都在思考,怎样让孩子喜欢上自己。各个学科的老师,根据本学科的特点,各显神通。
但有几条是共通的:他们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、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;他们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与不同年龄的孩子心理、生理的特征;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;师生之间,实现心灵对话,消除误解,更多地理解和关爱学生。
在教学策略上,根据亭林中学的学生特点,教师们提出了“低坡度、多对话;慢节奏,多反馈;不埋怨,多激励;少说教,多辅导;避失败,多成功”。
第四件事:把学校建成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。
提出这个命题,其实在平乐时已有思考与实践;而到了亭林,这个想法能自圆其说了,即:现代学校不仅是培养人的场所,更应该是充满理解与爱的学习型大家庭。
其理由有四条。
一是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,权威变得模糊起来。学生也好,教师也好,由于各自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不同,对各种问题与事物的判断,可能也会不同。而学校培养学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使命,就是如何使每个学生有独立的人格与独立的判断,并形成对许多问题正确的共识。要达到这一目标,师生间唯有彼此的理解,充分的交流。
二是现今的学校,教师和学生都有共同的独生子女背景,高负荷、高节奏的工作与学习压力,使他们的情感变得脆弱;他们的居住环境大多是独门独户,或公寓化,人际交往少,又使他们的脆弱情感加剧;很多学生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与主流人群分离,相互间的关爱减少。基于此,学校要引进一个新的职能:师生间要形成充满理解与爱的大家庭。
三是如何让学校成为一个大家庭?学校是个特殊的组织,它有非常特殊的关系:师生关系。师生之爱与父母之爱有其共同点,即教师之爱和父母之爱是超越功利的,师生之爱与父母之爱是无需感恩的。教师之爱除了父母之爱之外,还有一种朋友之爱,即师生还能成为亦师、亦父(母),亦友之爱。学校特殊关系中还存在生生关系,他们应是兄弟、姐妹之间的关系。
因此,在学校这个组织里,不应当只有规划与知识交流的冷冰冰的一个机构,更应该是充满父(母)子、父(母)女、兄弟(姐妹)间无私的爱的温暖之家。这才是学校的应有之义。
四是每个教师的职能也发生变化。教师与学生在课内外、校内外,在信息的交流中,完成了学生与教师的自我发展。在这一过程中,教师成了与学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同行者、引领者;教师在学校里,不仅关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,更关心学生的人格、习惯、能力与品行,他们是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群可敬之人,他们在构筑一个写满爱的课堂,在谱写一个温馨的人生舞台。
教师身上的美德与智慧还表现在:他们懂得欣赏与包容学生,其标志是四句话:喜悦时会有人分享;成功时会有人欣赏;烦恼时会有人共担;失败时会有人慰藉。
金瑜讲到这儿,突然提高了声音,说:“我的办学理想,到了亭林才逐步形成,那就是让学校成为充满理解与爱,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型大家庭。当我在这两所学校完成任务后,党和政府给了我许多头衔与荣誉:首届金山区领军人才、上海市金爱心获得者、金山教育奖、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等等。”
我静静地听着金瑜的话,问了一句:“你这样做了之后,学校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”
他笑了,说:“就外延而言,一所原本处于被淘汰边缘的学校重现生机:学生数由原先的600多人上升到1000多人;招生分数线由全市最低,上升到高出全市平均分二三十分;一批师生为学校赢得荣誉,学生中大约有500多人次获各类奖项;学校社会声誉被改变了,亭林中学逐渐成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骄傲。2009年底,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学校,上海市文明单位,并成为金山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。
从内涵来看,亭林中学的师生,一扫以往的自卑心理,变得很自信。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革命性变化,教师通过全程、全面、全员参与理解教育课题,教师专业化得到提升,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。”
金瑜喝了口茶,继续说:“给你讲一段轶事,2009年3月,学校顺利通过了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验收。九位专家的评价是,‘有这么一位校长,有这么一群人,有这么一个办学思想,亭林中学一定会创造教育的奇迹’。
想不到的是,这个评价,还给我带来两件喜事:一件是2009年6月5日 ,市委市政府要我在全市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言。这次会议上发言的是两家,一所是格致中学,一所就是亭林中学。
另一件是学校以总评最好的成绩成为金山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。我的工作也获得了领导专家的认可,如我2010年8月被调任上海交大二附中校长,后来我了解到,主要推荐人就是两次参加评审的专家组成员、闵行区教育局原局长陈儒俊先生。”
上海交大二附中:探索理解教育的规律之路
目的与手段分离,教育就变得苦不堪言,教师也好,学生也好,少有幸福感。因此,要让教育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,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,加强交大二附中的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,是应有之义。
中午在学校用餐。我稍事休息了会儿,金瑜还在忙。半小时后,又开始聊。
我问金瑜:“理解教育是你的办学精髓。我发现,你每到一所新的学校,都会采用不同的做法,其背后是什么样的思考?到了上海交大二附中后,你发现这所学校的背景和特点是什么?”
他沉思了会儿,说:“我2010年9月来到上海交大二附中,2015年3月离开。做了多年校长,有一点体会:我不喜欢套用以前做过的东西,我也不太相信自己的东西别人能复制好。”
“二附中的背景与特点是什么?它是一所大学附中,生源和教师都相当不错。它地处闵行区紫竹高科技园区,每年有大量的海归人士、交大教师和子女以及外籍人士的子女来学校就读;每年还有一批学生到国外去读书,大量的国外学校信息反馈回来。因此,二附中与西方教育文化之间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”
我问:“金瑜,学校的这种特点,倒逼你在教育的国际化上做文章,倒逼你在探索规律上做出成绩。否则,你无法向学校交待。”
“是的,王老师。我在上海交大二附中,就把文章做在探索和研究规律上。”他的话,语气坚定。
探索之一:探索上海交大二附中的教育国际化。
所谓教育国际化,是以自己民族先进的文化为基础,融入世界教育的潮流,主动进行中外教育资源的相互流动,教育要素的加速融合,让世界教育文化有更多的中国元素。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,让我们的学生与教师,去了解、研究、学习和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。打开视野,提升境界,让学生和教师成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。
教育国际化,“化”什么?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位:一“化”思想观念。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无法避免,这是二附中师生自己的必然选择。二“化”教育课程内容,促进跨文化学习。三“化”教师专业素质,这种教师专业素质不仅仅是思想观念,还包括国际教育技术。四“化”学生语言技能、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。五“化”民族文化素养,让学生具有扎实优秀民族文化修养。
定位与思想形成了共识,所做的工作也比较自觉了。我们从三方面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。
一是以项目为载体,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。
我刚去二附中时,主要是引进许多项目,比如:开设国际教育课程;让外教进课堂;与全美舞蹈学会(ndi)合作,形成具有中美元素的舞蹈项目;加强国际交流;吸收外籍学生在我校读书;设计大量异国文化活动等等。随着学校的发展,我们利用交大的资源,创办国际部,取名“剑桥国际教育中心”。
二是开创了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学校特色。
我们在分析学校教育弊端时发现,即使如二附中这样的学校,教育的功利性也很强,或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,或把教育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。目的与手段分离,教育就变得苦不堪言,教师也好,学生也好,少有幸福感。因此,要让教育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,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,加强二附中的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,是应有之义。如此,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目的,目的就在活动之内。
我们与交大合作,创办了科技教育特色班。这个班从两条线展开:一是与交大研究所合作,开设了让学生进行研究、发明、创造的课程;二是建立起机器人实验室。这个实验室使学生获益匪浅。
我记得,2013年上海市第10届机器人大赛,比赛场地就设在二附中。我校有好几位学生获得“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”和“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”。它表明,学生的科技素养得到提升,学校的科技特色得到了社会认可,当然,它反过来又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报考二附中。
2011年8月,由中福会少年宫牵头,我们与全美舞蹈学会开展了“舞向未来”合作项目。这个项目引入美国舞蹈的文化元素,使之中西合璧,质量与内涵明显上升,很受学生欢迎。另外,美国舞蹈进入我校,也大大改善了我校教师的理念。很快,二附中的舞蹈艺术,在上海、在全国都小有名气。
三是吸收各国教育中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方法,为我所用,改革我校的课程设置。
我们发现,西方教育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对话与体验;我们教育文化中好的东西是:强调条理性,传授教学有一套。二附中的基于理解的课程体系,无论是执行国家课程,还是自己开设的校本课程,都把中西方教育文化结合起来。
按照上述思想,二附中设计了“六个一”课程,即:每个学生每周有一节外教课;每个学生有一个课题研究;每个学生有一次以上与专家教授的合作机会;每个学生要撰写一篇论文;每个学生要有一段做社会义工的经历;每个学生要有一种兴趣爱好。几年的实践表明,它提高了我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养与融入世界的能力。二附中学生的特点:阳光、健康、善良、自信,视野开阔,各方面能力强。
探索之二:探索学校内在的教育规律。
我本人比较喜欢理论,学校在探索运作规律上,着力于研究方法。我们的主课题是“基于理解的教育实践研究”,还有几个子课题是:
一是“基于理解的上海交大二附中课程体系”,上面已作了简要介绍,不再赘述。
二是“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”。这个课题的主题是让美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。在操作上,我们从三个方面切入:策略一,寻求情感认同,实施德育导师制;策略二,寻求价值认同,实施校园听证制度;策略三,寻求目标认同,实践人生导航。对于每一位高中生而言,“导师制”“听证制度”“人生导航”,都包含着德育制度创新的成分,而这三个方面,恰恰又是他们人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三是“基于新知识分类的课堂教学范式”。我个人对知识分类,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。
从教育心理学出发,我把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分为三类:一类是识记性知识。这类知识的特征是规定的、事实的、无需讲道理的,它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。
一类是意义理解性知识。它是一种符号,需要解释;其背后理解的方法、内涵、途径等,各人理解的可能会不一样,它属默会知识。当然,它包括一部分的知识技能、策略、方法等。
一类是体验性知识。这类知识唯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,在认知过程中产生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及相应的方法、技能。
做这个课题,我的责任,就是倡导二附中的教师,按照知识获得的三种分类,给予学生不同的知识获得过程。比如,对于识记性知识,教师可以通过引导、创设情景、精彩演讲等,而学生则投入更多感官去学习,并通过多次强化训练,加以巩固。意义理解性知识,应在教师的引导下,通过学生的自我建构知识和多方的合作交流才能完成。
教师可作精彩的演绎,但更多的是让学生从教师的演绎中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、策略方法、基本范式、生成过程等;当然,也要让学生间彼此讨论、交流,有充分的时空对知识进行深入的自我解构和构建。
人的情感、德性、价值观、学习策略等体验性知识,唯有通过亲身体验,学生才能得到。教师是不能代替学生的,倘这样,学习就变得毫无意义。在体验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,教师的角色是学生活动的设计者、参与者、指导者与合作者。
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三类知识,学校专门设计了教师的“三反思二实践”,也就是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教研组的帮助下,共同研究与讨论诸多教学问题,使自己的教学,能扬长避短,符合学生三类知识获得的规律,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。这个“三反思二实践”,每个学期,每个教研组都做一次,每做一次大约七周。
听着金瑜的侃侃而谈,他的话语,有知识、有智慧,更有激情与教育的情怀。我的脑海突然跳出一句熟记的名言:一个不甘心被世俗浪潮推着走,而总想着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,他一定是一位有信仰生活的人。
上闵外:把理解教育拥入我的教育情怀
学校为什么一直重视艺术与体育?我一直记着圣人柏拉图的话:艺术陶怡心灵,体育强健体魄。艺术与体育,既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,学生走上社会后,也是他们的生活质量。学校通过艺术与体育,培养学生优雅气质、美丽心灵、强健体魄。
时间真快,一晃,就到了下午两点多钟。
我问金瑜:“能讲讲上闵外吗?”
“我是2015年4月2日 ,正是我生日的那一天,接到任命书:创办一所重点外国语高中、一所民办外国语初中。”他沉思着回忆,“那天,离民办初中的招生期,不到一个月;离公办高中招生,也只有40天。时间如此之紧,我整整花了一个礼拜。夜以继日,废寝忘食,终于把学校的规划蓝图写了出来。”
我不解地问:“金瑜,你已经是特级教师和特级校长,岁数也50多了。在上海滩,你可谓是功成名就。为什么还要从零开始创办两所新学校?”
他笑了,说:“也许是我痴心不改。你想,在上海的虹桥开发区,现在是中国最前沿的改革开放热土 ,给你60亩土地,叫你办两所全新的学校,它具有怎样的诱惑?!”
“就这样,2015年的那个仲春四月,我拿着那份酝酿了一生的教育蓝图,去一所所初中、小学招收我的学生。令我感动的是,仅仅花了一个月,一群与我有同样理想的教师来到我身边;一群我心中很优秀的学生来到上闵外。难能可贵的是,这么一大群人跟着你,可学校还是一个脚手架林立的工地。”
我问:“你是怎样按照设计蓝图,一边不断推进,一边在推进中加以改进与修正?”
也许是金瑜最想说的,他的整个神情兴奋起来。说:“我们做了这样几件事。”
第一件事:集思广益,汲取众长,确定上闵外的前进方向。
我在设计上闵外时,一直有三个问题萦绕心间:办什么样的学校,育什么样的人?以什么样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享受教育?以什么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健康成长?
我请来了一批上海的顶级专家和学者,开了许多座谈会,畅谈学校的发展前景与办学方向;我与我的团队走出校门,走进上外、上外附中、浦外、美国学校、英国学校等知名学府,取经求宝,汲取营养。
我们提出的办学思想是:“明德笃志,学贯中西。”“让学习成为孩子们一生的习惯。”我们提出的办学目标是:“培养一群言有物而行有格,具有民族情怀的世界公民。”把这两所学校办成闵行区一流的外国语中学。
第二件事:提出了“基于文化理解的中学外语教育模式”。
对这个命题,我想了多年。上闵外给了我探索实验的舞台。
其一,我们提出了“1=0.5 0.5”的课程时空,即: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半时间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,另一半时间是活动体验与兴趣爱好发展。这个思想,从骨子里讲,依然是我在交大二附中提出的“知识三大分类”引申而来的。
其二,提出了外语学习更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功能。此话怎说?几十年来,我们在外语教学时,一般比较注重“听说读写”,也即注重语言的交流功能;容易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功能。而语言背后的文化功能,只能意会,很难言传,我暂且提出了学生在外语学习时,更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中间区。
什么是文化中间区?它不仅要了解语言所在国的语言交际,更要理解语言所在国的文化内涵,把语言交际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,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模式。
如此,学校每周开设由英美教师担纲的英语口语课;每周有英美文化课程进入课堂;开设德、法、葡萄牙语等二外课程;还开设了每周一节的由外籍教练担纲的网球课程、由美国舞蹈教师担纲的舞蹈课程、由美国老师任教的steam课程等;学校每年要组织大批学生到加拿大、美国、英国、瑞士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学去进行短期留学,进入到学生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等,去看、去听,更重要的是体验!
创设这样一种氛围,就是洞悉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,其根本目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,开阔思维的境界,它对中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,难以估量。
在外语教育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,我们在其他学科也做了延伸,比如语文、历史、政治等学科。
第三件事:提出了“一体两翼的特色办学”。
所谓“一体”,即以外语为体,它是学校的特色本体。所谓“两翼”,即艺术、体育与科技。学校为什么一直重视艺术与体育?我一直记着圣人柏拉图的话:艺术陶冶心灵,体育强健体魄。
艺术与体育,既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,学生走上社会后,也是他们的生活质量。学校通过艺术与体育,培养学生优雅气质、美丽心灵、强健体魄。而科技,是我校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的重要载体,也是基于文化理解的外语教育模式的核心内涵。
上闵外的艺术教育,汲取了上海交大二附中的成功经验,与中福会少年宫、美国ndi签订了“舞向未来”的项目。当然,它也有新的发展思路,闵行区把整个项目中心与基地设在我校。
我们提出的理念是:让舞蹈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。通过“舞向未来”,学生了解了西方的艺术文化;通过“舞向未来”,学生获得美的享受;通过“舞向未来”,学生陶冶心情,强健体魄。在上闵外,学校为每一位学生设立每周一节的舞蹈课,它是普及;学校也建立了多支舞蹈队,它是提高。可以毫无愧色地讲,上闵外尽管办了两年半,学校的舞蹈社团已经跻身于上海中学界的一流水平。
在科技方面,学校与上海交大及美国一些高校的科研部门合作,形成有很有特点的steam综合课程。每周一节,全员学习,还形成了多个科技社团。该课程尽管办的年头很短,但进展神速。一批学有专长的学生已开始在上海、全国、世界展露尖尖角。如我校的王驭飞同学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;2018年2月,我校的‘future city未来城市’项目将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该项目决赛。
是的,办学只有两年半的上闵外,已经赢得社会、老百姓的高度信任,成为上海大虹桥地区优质品牌学校:高中以较大的录取分数优势,成为上海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第一;初中教育质量已经跻身于闵行区的前列。闵行区教育局决定,成立以上闵外为核心的闵行区上闵外教育集团。
我津津有味地听着金瑜的话,突发灵感:“你在20年中,当过许多学校的校长,能谈谈当校长的心得与体会吗?”
他笑了,说:“没细想过,讲几条。”
其一,校长要多读书,培养思考的习惯。我16岁上大学,包括毕业后的十多年时间里,读了很多书。当时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是:‘生当为人杰,唯有好读书。’我每天早晨5:30起床,读英文与诗文,晚上10点睡觉,研读数理专著。此外,我还读了大量的唐诗、宋词、散文、小说、历史、地理、政治、经济等专著。我认为,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,而读书,就是把这些成果据为己有的过程。多读书,能提升自己的品位与修养、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。读书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。
其二,我追求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。当了校长之后,读书的习惯一直没改变,我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,从教育哲学到教育公共关系学,从教育心理学到实践教育学。学习之后,我更多地反思自己的实践,同时,进一步在实践中体悟教育的真谛。
其三,向教育大家学习,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。
我在平乐办学时,很虚心地向熊川武教授学习。他大我五、六岁,治学很严谨。他教了我怎样用理论:我学会了从理论中去寻找教育实践所需要的支撑;又学会了从做得成功的东西中去寻找适合我们学校的方法、策略、办学模式。
我离开亭林后发现,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所下降,实践与研究似乎都有一种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“的感觉。恰在此时,我受到刘京海、唐盛昌、仇忠海、王志刚等一些教育大家的指导与悉心帮助,使我走出职业高原期,重拾自信。特别是刘京海有段话,对我走出困境,启发很大。
刘京海说:“你要少说别人的话,多讲自己的话。专家教授当然有他们的话语系统。我们校长也有自己的话语系统……”他使我清醒,我们是需要理论,但校长本质上是实践家,如何把探索规律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,是我们的神圣职责。
其四,与老师同行,与学生在一起。
20年的校长经历,我用理解教育办了多所学校,如果说有所成就的话,那是因为我的许多改革,都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反思中完成的;20年的校长经历,如果说我有所成就的话,其最重要的源泉,就是我始终如一参加第一线教育实践。我做的所有教育研究,都来自我亲身的教育实践与物理教学。可以说,我的20年校长,其实一直是一线的中学物理教师与学生导师。
听着金瑜针对问题讲故事,而又把故事讲得那么令人信服,我的思绪宕了开去。我想,我眼前的这位校长,富有思想,做人很真实。他能在淡泊中坚持,又能在天下沸沸扬扬时,保持沉默。我知道,校长中间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,什么是校长的成熟?许多人认为所谓的成熟,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,变得世故而实际了。那其实不是成熟,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。而真正的成熟,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,真实自我的实现,精神上的结果与丰收。在这一点上,我的观点是:金瑜做到了。
图文来源:第一教育